阿里七年,小树毕业了

发表于:July 27, 2025 at 09:46 AM

记录一下自己和阿里的故事吧。

17 年收到阿里云实习 offer 的时候,我正在后厂村百度的工位上画页面。

彼时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小前端,对阿里的前端团队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态,能有机会亲身感受是非常开心的。

7 月份我第一次坐火车来到杭州,按照公司的安排先到古翠路的酒店住下,一出地铁瞬间就被温热粘稠的空气给紧紧抱住,感觉自己就像在蒸笼里的包子,至今印象深刻。

当时杭州的地铁远远没有如今这么方便,实习的时候阿里云工位还在乐佳国际,只得每天早上赶着公司的班车早早抵达。

入职的第一天就被拉进了全新的项目组,参加了项目的需求评审,第二天就要开工。

初出茅庐的我压力着实有点大,犯下了我职场生涯的第一个错。

在工期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暴露进度的风险,在项目接近联调阶段的时候才暴雷,最后让我的师兄@梵森和我的学长@靖鑫背了锅。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从此以后在工作上我就变成了极端的J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公司免费的酒店只能住两周,之后我去仓溢东苑租了一个次卧,现在还能回想起梦想小镇的熙熙攘攘和水乡古镇的美丽夜景。

后来返校的时候转租给了另一个实习的小伙伴,等到我回来的取行李时,发现被褥已经在柜子里发霉了,我只得盖着自己的衣服对付了一晚,这对前二十年都生活在北方的我第一次对南方的潮湿有了具象的认识。

幸运的是最后团队还是给了我实习转正的机会,18 年毕业之后正式入职了阿里云。

现在回想起来,阿里云的三年经历带给我最大的成长是让我蜕变成了一名具备高职业素养的开发者。

作为前端的负责人参与了两次大促。前端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需要协同上下游各方。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沟通、协调能力有了飞跃。在面对突发情况的时候,拥有了独立做决策的自信。

在对自己技术能力和视野的成长迷茫的时候,坚持了近一年的日课。我会每天挑一篇技术文章进行精读,并对文章的核心内容进行消化,总结为一篇新的文档。聚沙成塔的积累,帮助我迈过了第一个瓶颈。

还有一个延续至今的习惯:规划、执行、复盘。规划的好处主要是告诉自己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不要因为过多的琐事,迷失了方向。复盘,则是对计划执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21 年初的时候,我转岗到了钉钉文档团队。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寻找一个让自己更有热情、更有挑战的方向。

之后见证过脑图的从零到一,经历过给表格添砖加瓦,最后全心全意在多维表这个产品上投入了两年。

这四年带给我最大的成长是在技术上有了全面的精进。

无论是前端富应用本身的复杂度,还是协同编辑、开放、存储计算等非前端的技术领域,都收获颇丰。

从那年十八的喽啰,成长为能为团队攻坚克难的核心力量,非常感谢曾经并肩作战过的伙伴们。

除此以外,还兼职过半年的产品经理,在 GPT 问世的浪潮里,折腾过一把,产出了很多现在回看不够成熟的见解,不过换一个视角看事情对我的帮助依然很大。

贴身服务过几个大客户,直面一线的诉求,让我跳出了坐在办公室的狭隘思维,真正理解了客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遗憾的是其中有几家已经出现在友商的 logo 墙上了。

再看看自己都留下了什么吧。

作为一名开发者和创作者,我对自己在阿里的这 2579 天很满意。

我一直致力于让自己成为一名“靠谱”的开发,原则很简单:把合作方看做自己的战友,不挑活,遇事多想一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业务成功。

我也一直在探索一个命题:让自己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选择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生活的城市,还可以是今天要不要吃猪脚饭。

总之,是希望自己有足够的主动权,让人生的路更宽一点。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不同的工作和协作方式,会深刻地影响团队和产品的气质。

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和谁同行可能比做什么事情更重要。

我很感谢阿里,让我拥有了能在大城市立足的薪水,结识了一批可靠的战友。

也树这个花名陪伴了我这么久,已经成为我在互联网中的一个符号,未来会继续用下去。

最幸运的,还是我能在百阿的时候,认识了我媳妇儿,也是因为她,我从杭州来到了北京。

写到这里,还是想单独列一下想感谢的人:

还有很多合作过的小伙伴,原谅我就不一一致谢了,所有和你们在一起的经历,才塑造出了今天的我。

未来还长,咱们山水有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