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小树。这是我为你写的第 135 封信。每期都会同步更新在微信公众号:一颗小树。
为什么我们总是没办法养成好习惯
阅读、写作、运动、早睡早起——这些通常意义上的好习惯,在我的实践中属于典型的”道理我都懂”范畴。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习惯能带来的益处,但就是很难坚持,一旦被打断就容易彻底放弃。
我把这类习惯划分为”消耗型”——需要消耗一定精力才能获得成就感、价值感或身体健康等好的结果。说白了,没有人会天生喜欢耗能的事情。
如何借助工具养成好习惯
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可以持续下去的环境,我开始尝试使用习惯养成 APP。实践了两周多,我开始体验到一些乐趣。
APP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制定习惯目标并获取积分,然后用积分换取想要的奖励。
首先,它能时刻提醒我正在养成哪些好习惯。
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提醒,很容易就被工作和生活的琐事淹没,等想起来时可能已经没机会补救了。比如喝足够多的水,如果不是手机屏幕上的小组件一直提醒,我根本不会想到还要再喝一些。
其次,这种方式让习惯养成变得不那么生硬。
如果放在我的 todolist 里,习惯就变成了严肃的任务,甚至是强制性的事情,会给自己造成很大压力。相比其他更高优先级的事情,它很容易被忽视,同时带来挫败感。
《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里提到,所有游戏都有4个决定性特征: 目标:玩家努力达成的具体结果 规则:为玩家如何实现目标做出限制 反馈系统:告诉玩家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 自愿参与:要求所有玩游戏的人都了解并愿意接受目标、规则和反馈
在习惯积分体系下,这些习惯更像是一个个小游戏的关卡——完成了有奖励,偶尔没做到也不会有强烈挫败感。构造一个奖赏和努力的闭环回路,能让自己在长线事情上获得更及时的正向反馈。
允许偶尔”破戒”,反而会让整个过程更持久,就像减肥时的欺骗餐一样。
如何设置一个习惯
实际设置习惯时,我总结了几点心得: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比如我设置“运动 1 小时”,而不是“减重 5 公斤”。专注于达成目标需要的持续小行动,结果自然会来。另一个例子是设置“每天写作 15 分钟”而不是“每周输出一篇文章”——如果能做到每天坚持写作 15 分钟,周更一篇文章自然手到擒来。
从小处着手。 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年没运动过就想每天跑 5 公里是不现实的。给自己设置一个“拉伸区”的目标——稍微够一下就能够得着,在过程中逐步提升难度。
具体可操作。 让习惯的描述一眼就能看出需要做什么。比如相较于“多读书”,“睡前阅读 15 分钟”就更清晰明确。
如何设置一个奖励
奖励机制是这个系统的另一个核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这种成就感比单纯的自律要强得多,而且反馈更及时。
比如我想买 flomo 会员,一年 99 元,平时觉得有点贵。但通过 10 天的坚持锻炼得到这个会员时,会觉得这 99 块钱花得特别值,甚至有种“赚到了”的感觉。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必需消费或例行任务成为奖励。
这会极大破坏获取奖励时的渴求度和成就感。比如我每周会和媳妇吃顿好的,如果把这个作为奖励,没做到习惯要求时反而对已有的日常生活产生负反馈。
我希望这个系统完全由持续的正反馈来运转。
奖励更应该像是一个愿望清单——通过努力养成好习惯来满足自己的某些愿望,目的是把自己持续往上拽。
另外,愿望本身不一定需要跟钱直接挂钩。比如奖励自己花时间看一场电影,去公园放空几个小时,只要能让自己获得幸福感,都是合适的。
这种方式让我更容易实现延迟满足。先通过努力“赚取”,再实现愿望,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意义。
有趣的是,设置奖励的过程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我发现自己可能过于“佛系”了——储蓄率很高,好像没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但适当的物质激励其实是健康的,它能给生活增添小确幸。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我们之所以很难养成好习惯,不是因为缺乏意志力,而是缺乏一个好的系统。当有了合适的工具和方法,习惯养成其实可以变得轻松有趣。
PS:可能有人会问我用的是什么 APP,虽然我没收到赞助(疯狂暗示,但还是值得推荐「习惯点点」这个 APP,可以尝试用免费版的功能体验一下对自己是否有效
PPS:抱歉之前鸽了这么久,最近发现有很多小伙伴在默默支持,持续追更,感动之余有些诚惶诚恐。简单说下后续的计划吧,新工作还在熟悉阶段,要学的东西很多;业余时间主要精力会放在学习 LLM 偏技术向的知识上;保持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大家对内容的期望保持在「有一个朋友不定期会和你聊几句天」会比较好。未来的更新频率和时间会变得不再固定,尽量维持住周更,说不定会更多呢(笑
谢谢你的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你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我:即刻、Twitter、微信公众号一颗小树。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欢迎分享给更多好友。